緬甸弄曼村大雨托兒所(季風媽媽)專案
幼童早期照護與發展計畫
幼童早期照護與發展計畫
緬甸目前仍是一個農業社會—大約有75%的人口生活在鄉村地區,而小農們的平均收入仍是在最低量(官方沒有有效且最新的具體數據)。財務與技術資源上的缺乏使得人道發展方面的改善顯得益加困難。貧窮問題與自覺的低落,使得25%五歲以下的幼童有長期營養不良的問題(資料來自NNC-國家營養中心報告) 為了對抗這樣惡劣的狀況,GFLP Myanmar(愛與和平地球家緬甸辦公室)自2004年起引進了發展計畫與教育方面的活動。
計畫活動符合社區的需求與優先考量,希望可以成功達成弭平國家所倡導「人人都受教育」(education for all)底下的落差。在這些不同的需求優先考量中,大雨托兒所(季風媽媽)計畫是在完全達到「人人都受教育」目標之前的局部實現—發起這項計畫的開端,幫助這些小孩這樣的想像力量比起知識,更是一趟旅程重要的起點。
對仰賴土地維生的家庭來說,每年最忙的時候就是雨季來臨之時。既然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都依靠雨季,好的雨季對他們而言就是生活保障,也代表著母親可以安心的餵養自己的小孩。根據一項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其合作之NGO- Pyinnya Tazaung所執行的ECD網絡連結計畫下的報告,鄉村地區農夫所遇到的問題敘述如下:
「所有身為父母的農夫們都在忙農事,因而小孩們能在這段期間很自由的在雨中到處遊玩直到他們受寒感冒為止。由於雨或受雨影響所爆發的腹瀉、登革熱、瘧疾、發燒症狀等是季節性會出現的模式。」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便是:大雨托兒所(季風媽媽)專案計畫—日護中心。開放時間可以從五月底開始,一直到季風雨季底(預估四個月)在雨季時的托兒所在鄉村會有很大的需求量—因為父母們大量地需要這樣的日間照護服務。
大雨托兒所透過合作與互助的模式;讓社區寺廟提供土地,而經費與人員訓練則由GFLP負責,另外還結合了社區義工使用當地材料竹子搭建當做教室,及製作成遊樂器材,社區居民都樂於貢獻技術、知識與服務,村里的保健單位也前來贊助,定期幫助幼童做健康檢查。
2006年,愛與和平地球村在緬甸仰光偏遠的果木村建立了第一個五十名五歲以下孩子的大雨托兒所,除了提供學齡前的教育課程外,亦供應基本的餐點及衛生保健的養成,2007年6月,又有三所托兒所開始招生上課。
今年再見家鄉服務隊和愛與和平地球家緬甸辦公室決定在臘戌附近的弄曼村建立另一所大雨托兒所。期間所需經費,包括工程款、師資、營養午餐及年度的行政營運費用等,皆由我們在台募款籌措認捐完成。八月在當地時則協助大雨托兒所興建後維修、師資培訓、社區人才培力,同時也將在弄曼村進行教育、貧窮、衛生相關田野調查與教師交流、基礎衛生教育。
參考資料:
“Mother Monsoon” program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 GFLP Myanmar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